小时代电影影评 小时代电影剧情汇总
《小时代》观后感
《小时代》是由郭敬明执导,杨幂、柯震东、郭采洁、郭碧婷等领衔主演的青春时尚都市电影,该片根据郭敬明同名小说《小时代》改编,影片以上海为背景,讲述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经历了友情、爱情、亲情的巨大转变。以下是我整理的《小时代》观后感,欢迎阅读。
《小时代》观后感
毁誉同源,围绕《小时代》好与坏两种观点好似针锋相对。
说电影糟糕的人,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说它的批判性不足,甚至于上升到价值观落后的层面。说电影成功的人,以郭敬明的粉丝为代表,认为电影迎合了他们的口味,而且票房上非常成功。
其实两种观点不见得是针锋相对的。如果承认文化应该是多元的,那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可以说《小时代》批判性不足,但它最起码没有赤裸裸地说教。一部电影肯定会折射某种价值观,但不能反过来以某种价值观来轻易评判一部电影,除非它超出了底线。在这个精神迷茫而又难于整合的时代,《小时代》是现实的某种折射,很难用对与错来评判。
同样的,《小时代》票房的成功也并不能说明这部电影有多好。相反,作为类型片,作为粉丝电影,它有太多不到位,或者说应该学习借鉴同类电影的地方。这部电影与好莱坞同类电影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连一些基本的成功套路都没有遵循。接下来就《小时代》来详细地说一说“批判”,以及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文艺批评术语,最初指作品批评现实,但不会指出应该怎样改变现实。按照这个标准,好像很多文艺作品都可以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帽子。但如果真的这样,“批判”可就太轻松了。批判现实主义最初是从文学理论来的,那我也借文学理论来说。
自由主义文学,可分为反乌托邦、批判现实主义两种类型。反乌托邦文学排斥整体之主义的宏观建构,认为这样会使人最终失去自由。批判现实主义则是直接批判不自由的现实,而且涉及对造成不自由的体制的解剖。反乌托邦文艺作品是呈现问题,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则是直指造成问题的深层原因。
内地绝大多数作品,可以说只到了反乌托邦的层面。比如批评《小时代》的周黎明,同时说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好,因为有批判性。殊不知,从王朔早期的小说,到给冯小刚的电影编剧,以至于电影的呈现,都是反乌托邦文艺作品的代表,离所谓的批判,真还差了几步。
到这里可以挑明了说,在内地整体的文艺大环境下,用所谓的“批判性”来评价一部电影,说实话还没有基础。让《小时代》承载这样的作用,真是高看电影了。
《小时代》观后感
著名作家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改编电影的烂片时代,自那以后,不知多少知名IP改编的影视作品一次又一次的扑街,似乎在不自觉的延续这个传统。要说《小时代》有多烂,那就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吧。
一是演技,里面还有演技吗?那就不谈了,不过郭采洁其实还不错,算是演的最好的了,事实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她逐渐被内地人熟知。
二是主题观念,其实这没什么好喷的,毕竟是一部粉丝电影,很多人喷这电影三观不正,确实不正,但是你要是看过原著小说你就能明白,郭敬明导演只是完美的在电影中表现了原著小说中的价值观念,但是我觉得有一点郭敬明导演还是失败了,他想表现的这个社会的复杂和人心险恶等等,虽然是很好的争议性话题,但他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人生阅历,于是我们观众看到的就是四个傻白甜各种吵架、和好以及莫名其妙的友谊。
三是故事情节,虽然是一部粉丝电影,但是也不能让粉丝们看几个女主莫名其妙的生活日常啊,好歹也上点心,搞几个电影故事情节发展一下,甚至说是弄几个狗血的情节让观众过过瘾也是个说法,但是什么都没有,只有郭敬明导演莫名其妙的表达着自己对于友谊的理解,四个女生在一起唱的《友谊地久天长》,这表达手法你也不得不说他是直接了,该有的铺垫呢?
但是抛开这一切不谈,我个人认为《小时代》虽然是一部大众意义上的烂片,但确是一部拍的还不错的粉丝电影,至少对于小时代的粉丝们来说,有总比没有强,我个人作为小四的书迷,虽然觉得片子很烂,至少也满足了自己对于IP电影的渴求。你可以说这是部烂片,但你不能说看这电影的都是脑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尊重每个人的爱好也是最基本的素质了。
《小时代》观后感
《小时代》最直观的优点就是提供了大量精致而养眼的俊男美女,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堆砌俊男美女谁不会啊!但其实能达到本片这种精致养眼程度的国产影视剧还真的没有,甚至国产青春偶像剧、偶像电影都几乎是一个缺乏优秀作品的空白类型。国内的影视行业一直以来都不怎么会拍偶像片和青春片,要么无趣平庸乏味,要么充满主旋律式的呆板说教,要么是东施效颦般的土鳖时尚感,要么是没心没肺、没头没脑的瞎闹腾,湖南卫视那部奇葩雷人加山寨的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就是这种“不会拍”现象的最最鲜明的体现。而郭敬明的这部《小时代》无疑是“如何拍好偶像片”的教科书级的作品,很显然,郭敬明知道国内的美女帅哥很少有人能真正展现出精致的时尚美感,服装、化妆、发型也都要真正体现出时尚精致的味道,不能有一点点的山寨感。美女要美得各有特点,俊男更是达到让人一眼看上去就难忘的程度,还要伴随着慢镜头出场和各种裸身秀肌肉的画面来强化观众的印象。当然,容颜美这只是基础条件,还要美得贴合角色的身份和性格,这一点极为考验导演挑选演员的眼光和执导演员表演的功力,郭敬明都完成得十分出色。就拿片中的众位帅哥来说,不仅是帅,而且帅得个性极其鲜明,顾源是叛逆不羁、倔强固执的帅,宫洺是成熟稳重、外冷内热的帅,周崇光是玩世不恭、孩子气的帅,片中的帅哥们能引发观众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本身就说明本片作为偶像片、商业片的巨大成功。
郭敬明构思缜密、成熟稳健、风格突出的执导水准也同样值得称赞。整部影片叙事流畅,角色生动鲜活,笑点接二连三,没有一场戏会让人感觉无聊,经常采用的长镜头跟拍也十分稳定流畅,设计精巧,这对一位跨界新人导演来说都十分难得。虽然片中俊男美女众多,但郭敬明并没有搞成三角恋等国产影视剧常见的吸引眼球、营造矛盾的狗血路数,而是让情感指针稳稳地保持在友情上,叙事主线保持在林萧的事业打拼上,爱情戏只是从属四姐妹友情和事业打拼的存在,从不曾喧宾夺主,让女性友情有足够的戏份来展现各种温馨、有趣、感人的鲜活能量。当四姐妹在圣诞夜借酒浇愁、尽情狂欢的`时候,当南湘站在秀场舞台上对姐妹们表示感谢时,我相信大部分女性观众的内心都会被打动,都会产生“我要是有这样的姐妹该有多好啊”的感慨。
此外,影片也并非像某些影评人说的那样“炫富和堆砌”,更不“病态”,郭敬明在片中所表达的对物质的看法以及物质和情感的关系是比较现实而折中的。热衷物质、爱好名牌本就是这个物质时代人们的追求之一,算不上什么错,郭敬明只是在影片中正常地加以展现,并没有过分物质化和炫富,更没有强调不劳而获、花天酒地的生活。相反,无论是作为富二代的顾里,还是普通人的林萧、南湘,都在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积极打拼,寻找机会,展现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小时代”,甚至还通过顾里之口对拿着家里给的几十万信用卡的顾源表示了一定程度的鄙视,这绝对是有正面励志意义的。再举个小例子来说明影片并非炫富,林萧打碎了宫洺的杯子,去买的时候发现太贵买不起,如果是炫富的话,那一定会强调这个惊人的价格来“炫”,可影片却有意回避了价格数字来低调处理,显然郭敬明对于采用怎样的尺度在片中展现物质是拿捏得很有分寸的。
郭敬明的导演手法让我感觉最值得称赞的是他赋予影片漫画式的风格基调,让剧情始终包裹在极佳的趣味性和喜感之中,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翘起嘴角、绽放笑容。一些人诟病影片失真、虚假、做作,正是没有理解影片漫画风格的缘故。郭敬明本来就没想用写实的手法来讲故事,那样也许就太残酷太无趣了,而是用偏浪漫、梦幻、童趣的漫画手法加以展现,片中的一个个帅哥们难道不像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吗?宫洺那种像机器人般刻板的模样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怪癖,难道不是典型的漫画人物风格吗?片中还有一些搞笑小细节,表现手法也完全是漫画式的,当林萧发现学校派来谈时装秀的代表居然是顾里时,镜头在这里停顿了几秒,只有窗外工人擦玻璃的吱吱声,要把林萧头上加上黑线再画个乌鸦飞过,就活脱脱是一幅漫画了。还有周崇光故作客气地问林萧吃不吃冰激凌,然后就把一勺冰激凌塞到嘴里时,林萧嘴里蹦出一个“吃”字,又是尴尬的瞬间停顿,喜感也完全是漫画式的,这种喜感在国产商业片中是比较少有的,这也是影片为何能让青少年观众在影院里笑声不断的原因。
最后再说说影片的画外音和台词,有人说影片的画外音让影片剧情显得割裂、碎片化,我在观影时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画外音和剧情碎片化有啥必然关联吗?《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没有画外音,剧情不照样碎片化吗?郭敬明唯美范儿遣词造句的画外音,比某些国产大片无趣无味的人声画外音和串场字幕不是强多了吗?而且,片中这些唯美的画外音和台词,也是有值得回味的情感和思想在其中的,来听听周崇光站在秀场舞台上,即兴说出的这段话,“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华丽而又最朴实的励志宣言吗?赞美《小时代》!赞美《郭敬明》!
说说你对电影《小时代》的看法?
我不是郭敬明的读者,是带着学习的态度去看电影的,权当了解年轻人的市场调查。
1.
很显然,郭敬明很聪明,他知道他的读者需要什么——我冒昧猜,他甚至先列好了关键词,然后去把它们一块块填进小说里。
他同时满足着中学生以下的幻梦:
读大学、进入社会、找到体面的工作、工作中取得成就赢得尊严、实现梦想、有痛感的爱情、牢不可破的友情、活在大城市、住大 house、穿名牌...
相比很多小说作者关注于某一个点,郭敬明要贪心一些。但这是必要的,因为,他不是在纯粹的自我表达(这件事我们放在后面说),他更像一个礼数到位的餐厅老板,给自己的客人端上色香味俱全的拼盘,一样都不能少。
从商业的角度讲,郭满足的需求很精准、全面。
2.
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们不可避免地想起另一部著名电影——Devil wears Prada——我开始胡思乱想。
郭敬明的前两部作品都曾被指责为抄袭,《小时代》(2008 年)虽然未被指责抄袭,但显然,它「借鉴」了《时尚女魔头》(2006 年)。
我倒无意在此强加道德指摘,但连续三部作品有此共性,我不由得想到,郭敬明本人不是一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但他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他懂自己的读者在幻想什么,也能用一种很多人不喜欢但年轻人惊艳的文字展开叙述。所以,他不止一次把别人的故事骨架借过来,填上自己的肉,取得更大的成功。
很多人以为,文字好=会写故事,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在起点中文网上,你能看到大量会编故事但文字苍白如水的人,在很多论坛里,你能看到大量文字精致但完全不会写故事的人。这是两种技巧,兼具的人并不太多。
郭敬明比我们多数人都更聪明,他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他早早去走了一条捷径「补上」了自己的短板,而我们更多人还在泡论坛... 从补足自身缺点这件事上,郭的方法简单粗暴。
它究竟是对是错,就看你的主观判断了。但它的确有效。
3.
对于郭敬明这种有巨大影响力、且写了许多本书的作者,无论你有多不喜欢他的书,你都不能否定他是有自我表达在里面的。
以一名作者去衡量他,郭敬明并不令人佩服。他有很多表达,其中属于自我表达的部分,却太软弱无力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也是让我一直拧着眉毛的感受是:郭敬明表达的生活怎么这么不真实?
在他的叙述里,大学生宿舍堪比豪宅;在他的叙述里,杂志主编、专栏作家处在社会价值链的顶端;在他的叙述里,成功人士是那样的肤浅;在他的叙述里,大富之家的母亲会像叫小姐一样给自己的儿子安排女朋友;在他的叙述里,上海是一个只有宏观景象却无任何微观生机的城市;在他的叙述里,爱情是如此的苍白,悲欢离合是如此无力;甚至,这部关于上海的电影里,就没有人在说上海话....
所有这些,都让我这种年过三十的人有强烈的不真实感。
细想之下,也难怪。郭敬明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特殊的一个小世界。
他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局外人,大学没读完就成为全职作家,即使日后取得巨大成功,他的生活空间并没有被放大太多。很长时间里,他是个争议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就像媒体写的,他很宅,活在自己的小圈子和奢华的房子里。我不负责任的猜测,即使在上海生活了很久,他并没有真的融入上海的日常生活。更不负责的猜测是,我怀疑他没有正经谈过恋爱...
郭自己这方面的体验有限,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只能卖给没有经历过这些事的人。但愿打愿挨,供需平衡。
那么,小时代里还有郭敬明的自我表达吗?
有。就是每个人都在去试图证明什么。小白领要证明自己配得上那份工作(杨幂站在一排比自己高一头的模特中间,是多么让人产生联想的一幕)。会画画的穷学生要证明自己的创作才干。富二代要对更有钱的人证明自己有实力。
即使郭敬明已经功成名就身家过亿,可他念兹在兹的东西,仍然是有一些东西需要去证明。
这是个好母题,但他的表达很微弱。作为电影导演,他的上帝之手只是草草的让主人公们经受委屈,最终取得成功。简单粗暴,皆大欢喜。
所以,与其说他在创作、表达,不如说他的小说和电影就像史玉柱的脑白金,是准确定位一批用户后制作的品质合格的产品。
4.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小时代》都成功了。
这教给我什么?
凡事都要抓紧主要矛盾,放掉次要矛盾。这方面,郭敬明是高手。
对他而言,主要矛盾是要能满足年轻人的幻梦。就像我前面列的关键词,这作品要满足初中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要让他们爽到。具体到电影,演员要好,要有足够多笑点,场景服装要漂亮...
次要矛盾,则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在乎的,是否抄袭了别人,细节是否有真实感。
他不在乎非目标读者的感受,因为他紧紧抓住了目标读者的心。相比郭敬明而言,太多创作者想要的太多,却也丧失焦点的太厉害了。
5.
我是抱着理解下一代年轻人的心态去电影院的,落幕之后我意识到,其实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对于大学和社会的幻想,对于爱情和成功的畅想,对于华服美食的渴望,是每一代中学生的必由之路。
真正重要的其实仍是郭敬明本人。他或许是中国这二十年来唯一一个认真去满足上述需求的作者。也许他通过仔细盘查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欲望与幻想放大成了一代人的欲望和幻想。也许他不擅长写故事,但他找到了让自己完成小说的捷径。也许他描绘的世界是虚假不堪的,但他知道,他的读者并不在乎幻想的真实性,只在乎这梦幻泡沫有多华丽。
吃到一口甜头,并不难。难得的是,郭敬明一锄头下去,小有所成,然后竟然反复耕作十年,打出一片市场来。他对自己所面向的市场的理解和相应的执行力,值得大多数创业者学习。
得承认,作为创业者,郭敬明是顶级的。作为创作者?将他划入这个圈子,那就是你的错了。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10篇
《小时代》分为四部曲——折纸时代、青木时代 、刺金时代、灵魂尽头,讲述了四姐妹从相知,相识到相依的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一
每一步电影都是一部人生的体现,尤其是电影中的经典语句和特定情节,均包含着一种深义和人生启示。
1.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宏伟蓝图,或者肥皂泡的白日梦想;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城市的摩天大楼组成的森林——留下他们的眼泪。
2. 这是一个以光速往前发展的城市,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般的错综复杂;这是一个匕首般锋利的冷漠时代。在人的心脏上挖出一个又一个洞,然后埋进滴答滴答的炸弹。财富两级的迅速分化,活生生的把人的灵魂撕成了两半。
3.我们痛苦来源于爱,但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爱。
4.人真的是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
5.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虚弱的幌子,被风一吹,甚至不用风吹,缓慢走动几步就是一盘散沙。
6.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小时代》是一部悲剧电影,但生活也会有色彩斑斓的时候,所以我们还是得积极向上,用乐观的心态看待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悲,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你说呢?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二
自从《小时代》上映之后,从没有听到过关于这部电影的正面评价,网上各种批评声搅成一片,甚至在我周围,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没有一个给出好评。这大约也是因为我周围没有一个人是郭敬明的粉丝。
所有批评的声音无外乎说《小时代》宣扬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拜金、物质主义、炫富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之前听到的声音都是说他宣扬了拜金主义,或者说这个电影剧情生搬硬套,无聊得很。不得不承认,《小时代》的确表明了他的物质主义观点,但是这种物质主义仅仅是我们现实中真正物质主义的一个翻版而已。
想想看,大多数人每天忍受疲劳去工作,去学习,去奋斗,所有这些都是以物质追求为首要目标。就像电影所要表达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时代里,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的主义、信仰,专业化的分工把我们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
我们在这个小圈子里生活、奋斗,完成小时代赋予人的物质追求。那么多人谩骂小时代里的物质主义,又有那么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生活里畅游。《小时代》表明了一种价值观,就像“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一样,鲜明直白。物质主义,这样一种价值观,代表了今天的时代,普遍地、深刻地植入这个社会。
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小时代》把它和盘托出于我们的眼前。而很多批评家生活于其中,但是不承认、也不探求,每天说着隔靴搔痒的话,畅谈着时代听不懂的语言。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三
毁誉同源,围绕《小时代》好与坏两种观点好似针锋相对。
说电影糟糕的人,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说它的批判性不足,甚至于上升到价值观落后的层面。说电影成功的人,以郭敬明的粉丝为代表,认为电影迎合了他们的口味,而且票房上非常成功。
其实两种观点不见得是针锋相对的。如果承认文化应该是多元的,那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可以说《小时代》批判性不足,但它最起码没有赤裸裸地说教。一部电影肯定会折射某种价值观,但不能反过来以某种价值观来轻易评判一部电影,除非它超出了底线。在这个精神迷茫而又难于整合的时代,《小时代》是现实的某种折射,很难用对与错来评判。
同样的,《小时代》票房的成功也并不能说明这部电影有多好。相反,作为类型片,作为粉丝电影,它有太多不到位,或者说应该学习借鉴同类电影的地方。这部电影与好莱坞同类电影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连一些基本的成功套路都没有遵循。
接下来就《小时代》来详细地说一说“批判”,以及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文艺批评术语,最初指作品批评现实,但不会指出应该怎样改变现实。按照这个标准,好像很多文艺作品都可以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帽子。
但如果真的这样,“批判”可就太轻松了。批判现实主义最初是从文学理论来的,那我也借文学理论来说。
自由主义文学,可分为反乌托邦、批判现实主义两种类型。反乌托邦文学排斥整体之主义的宏观建构,认为这样会使人最终失去自由。批判现实主义则是直接批判不自由的现实,而且涉及对造成不自由的体制的解剖。反乌托邦文艺作品是呈现问题,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则是直指造成问题的深层原因。
内地绝大多数作品,可以说只到了反乌托邦的层面。比如批评《小时代》的周黎明,同时说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好,因为有批判性。殊不知,从王朔早期的小说,到给冯小刚的电影编剧,以至于电影的呈现,都是反乌托邦文艺作品的代表,离所谓的批判,真还差了几步。
到这里可以挑明了说,在内地整体的文艺大环境下,用所谓的“批判性”来评价一部电影,说实话还没有基础。让《小时代》承载这样的作用,真是高看电影了。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四
【我们的小时代】
在那个偌大寂寞的世界里,我们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许是落叶,也许是尘埃。或许地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悬浮在空中如玻璃屋的存在,但却骄傲地散发着生命的光彩。
《小时代》讲述了四个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的女生,在上海寻个繁华瑰丽的大都市一起生活学习的故事。四个人在一起真挚地欢乐过,也矛盾尖锐过,暗潮涌动,一切在最后一场火灾中沉默地结束。
我以为,在这个荒乱纷繁的世间,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般,电影里的他们亦是,纵使他们身着不菲的名牌谈论着我们无法明晰的话题,但在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前,他们依旧灰尘仆仆。他们微笑,因为或许下一秒命运就已将他们逐出舞台;他们哭泣,因为他们也会无助,天黑了依旧只有黯然。
我们是相似的,在青春的路途上肆意奔跑,在阳光下纵情欢歌。但我们也是无助的,我们这一代,什么都经历了,什么都没经历。一仆人在偌大的屋子里静静地呆着,听见的不过是自己轻轻的呼吸声,孤独感悄然涌上。大人眼中我们张扬其实内心的伤感像是在针扎一样,疼痛慢慢晕开……也许有人会庆幸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成长伴随着国家的崛起,有着上代人无法企及的物质财富。但我们也会想,太慌忙的脚步终究看不了太美的风景。一路上的我们,因为没有与自然相伴而落寞,因为没有过多的情感寄托而渴望爱。我们都一样,朋友间争吵嬉闹会苦恼却依旧勇往直前。我们无畏,因为路途上有那些可爱的人们,越过千帆,不离不弃。
很多人眼中的郭敬明是一个拜金炫富的青春作家。的确,小四很张扬,只是他所张扬,他所宣泄的是与我们青春有关的故事。《小时代》不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是一场经历与劫难。一场用青春完成的蜕变。而片中的那些华丽亦真亦假,它或许只是在那个世界里的漂浮的点缀。但它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追求,因为它代表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抵达。我宁愿将它们视为一件件艺术品,只作隔距离的观赏。看过郭敬明的许多书,他一贯以华丽却冷峻的文字彰显一种浩大壮阔无与伦比的气势。也许辉煌的背后是一触即倒的无力浮华,也许恣意欢乐下掩藏的只是彼此晦涩的心。那些华丽来得那样突兀却有一咱强大的力量矗立在城市中心,冰冷坚硬。
感谢这个陪伴了许多人五年的故事,有青春里的友情、亲情与爱情。最令我感动的不是那些华丽的服饰与情节,而是那四个女孩子手拉手一起唱起的故事。从校园里的谈笑风生到职场里的拼搏向前。她们用生命中的美好谱写了华章让它熠熠生辉。就像片中的作家崇光,他的生命焕发无限光芒依然不掩可爱与真实,温暖而美好。岁月倏忽终究匆匆,但那些存在过的美好是会永远影响着我们。或许,那些岁月里的故事存在于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生活在这个小时代里,它功利冷血,但它却是我们唯一的住所,小小时代里也许我们的呐喊算不了什么,也许我们终究不过只是那一粒小小的尘埃。但,我们会始终坚持着,纵使命运以刻薄与荒芜相待。《小时代》是个性的,是青春的,是压抑的。最后,所有的浮华都不复存在。但我依旧以为郭敬明给我们所展现的小朝代亦是他想要传递给我们一种对现实、对世界的看法。物质的社会、残酷的现实悲欢离合各有所旨。 它所反映的现实或突兀或夸张,但它的确让我们以另一种视角认识了世界,这才重要
小时代,我们的独属小时代。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范文五
郭敬明的小说一向以唯美、飘逸、华丽、空灵来表现存在,他的作品有着让人萌发许多感动的情意。看完了《小时代》系列的1。0和2。0电影版以后,我心里更产生了很多感触。
郭敬明用镜头赤裸裸地写出了人性的丑恶,记录了上海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形形色色的关系全景。那LV包,Hermes铂金包,Dior裤子,Guoo鞋子还有Prad3小提包所包裹的坚体,赤裸裸地体现出了肮脏的灵魂。国际名牌体现的是华丽,却掩盖不了某些人对金钱的顶礼膜拜。这就是现实!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难以忘怀的品性。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着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被触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活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理,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周崇光很喜欢这段。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浩瀚宇宙里的一个小小的生命,当我们遭遇很多挫折、失望和绝望时,我们内心里总是保留着希望,在心脏的颤动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我们在绝望中努力地前进着。因为属于我们的就是为了生命而生存。当崇光遭受病魔的折磨时,他依旧从容地面对生命,他与死神拼搏,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对生的执着。
其实人都是贪婪的,想要得到更多,却永远都填不满那颗贪婪的心。从古至今,多少人因为它失去了生命,多少纷争因为它而演变成战争,多少国家因为它而衰亡。这一点都不完美,亦或是说这种现实可以杀死许多难以启齿的柔弱的人。上海,这个被称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城市,是多少人向往的梦幻地带。可是那里的奢华,包含的是不尽的人性的丑恶,那些人每天踩着高跟鞋,戴着能遮住半张脸的蛤蟆镜,在上海中心的回旋,或者是走在环球金融广场的大理石上时,有些山区的孩子,却只能用他们的生命横渡吊索,为的只是去上学。
在《小时代》里,上海成为人们内心里一块潮湿的地带。在《小时代》里,人性的弱点被一点一点放大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我们的生命也在一天天转动。好的与坏的,永远都这样平衡着,拖着对未来的憧憬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而我,我们都是其中一个最最渺小、微茫的部件。当世界之钟终止的时候,所剩下的是一个空虚的时代。
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为了自己的小时代,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